建筑企业如何推进企业变革?
近年来,行业增速下滑、利润降低、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,不少建筑企业在规模和利润率方面均出现增速放缓的情况,无论是中字头央企国企,还是地方中小建筑企业都压力山大。大家也都意识到,过去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”的高速扩张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。
而困境也会给一些勇于变革的企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。例如马云就是非典疫情的最大受益者;在新冠疫情开始时,阿里巴巴如法炮制,在疫情爆发后发布“告商家书”,将天猫商家2020年上半年平台服务费全免,并且对于暂时还不能复工的企业免费开放钉钉的“在家办公”功能,以支持企业更好地远程协作,一系列动作之下,再次发动营销大战。经过疫情之后,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就会发觉,自己已经离不开阿里的系统了。阿里在疫情中让出的利,自有加倍回收的道理。你眼里的灾难,在人家眼里,就是变革的机会。
因此,如果让我们从变革的角度去看,现在是最差的时代,也是最好的时代。未来“变化”是常态,“煎熬”是当下,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“前行”,这是行业、时代赋予建筑企业的新命题。每个建筑企业管理者都应该扪心自问:当下应如何推进适应性变革,以应对行业的考验?
一、什么是变革管理?
变革管理是企业转型一种必要的组织调整策略,企业变革的核心是管理变革,而管理变革的成功来自于变革管理。变革的成功率并不是百分之百,甚至变革可能失败,但不变肯定失败。“学习型组织”之父管理大师彼得·圣吉曾说:“人们抗拒的不是变革而是被变革”。
企业变革管理可根据变革时机,分为应变、控变和创变。所谓应变,是指从企业过去入手,着眼于企业内部,通过复盘寻找自身问题并解决,或者从外部对标找到内部短板,以此来变革;控变是指通过展望未来的目标,明确实现路径,为未来发展做准备;创变则是指基于外部变化提前研判,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,更多的是模式的创新。应变属于被动变革,而控变与创变则属于主动变革。
据相关研究表明,企业选择被动变革的成功率只有30%,而选择主动变革的成功率可提升至50%。因此,发展越好的企业,更多是在控变与创变的层次进行变革;而发展相对落后的企业,则常常是当问题火烧眉毛时才开始考虑推进变革,其实这已经类似于危机处理了,始终在为解决当前问题的应变层面进行变革,成功率自然会大打折扣。
二、如何推进企业变革?
以下将阐述企业变革的五个关键点:
1.发现问题,识别瓶颈,营建危机感和紧迫感
要解决问题,首先要去发现问题,识别瓶颈。如何识别瓶颈,是企业变革的首要任务。一提到瓶颈,我们就会想起木桶原理,瓶颈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,它决定了木桶的最小容积。对于企业来说,阻碍其实现整体目标的最大约束,就是企业要找的瓶颈。比如,我们常说建筑企业在100亿规模时会遇到哪些问题?500亿时又有哪些问题?为什么没能突破100亿?如果要突破100亿应该如何去做?这些未突破的问题就是企业发展阶段中的瓶颈。
而识别瓶颈一定要有危机意识,营造紧迫感,这样才能主动地去推动变革。缺乏危机意识和紧迫感的企业通常都有以下特征:
(1)看不到危机
部分中小建筑企业存在暂时还没有可见的亏损迹象、还没有到大规模裁员的地步、尚未关门倒闭但危机正在袭来等问题,如果企业领导对内外环境及危机缺乏敏感性,员工们则更看不到任何潜在的风险,紧迫感更是无从谈起。
(2)自我衡量标准不高
有些企业每年末做总结时,常常是“一年更比一年强”,而提及问题时则轻描淡写,在“成绩是主要的”高帽子下掩盖矛盾。
(3)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存在缺陷
一些国有建筑企业自带的“衙门作风”“官本位”等不良文化氛围,导致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存在缺陷。大多数人把关注点仅放在小范围职能目标的实现上,而不能从企业整体角度来考虑如何改善公司经营状况。
(4)“气派”错觉
有些企业每次大会小会,都要在装饰得豪华气派的场地或会议室进行,给人产生一种环境和空间上的错觉,使员工以为企业非常富有、实力雄厚,各方面都很好;而实际上,讨论成为一种形式,根本触及不了问题实质,也解决不了底层问题。
(5)不愿承认问题和事实
很多企业拒绝相信不愿接受的事情,助长“报喜不报忧”的风气。有关经营状况好坏的信息都是来自于系统内部,对于外部客户、供应商真实的评价不愿获取。因此,在没出问题的时候,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;一旦问题出现了,纠正、改进就变得很艰难;或者,对反馈的信息置之不理, 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活力、贻误了时机。
存在上述一种或多种现象的企业不可能有任何紧迫感,一旦遇到挑战就会缺乏合力。那么如何营造危机意识和紧迫感?首先,应该让员工们了解实情,如财务效益问题、产品质量问题、生产率增速问题等;其次,克服维持现状的心理和企业系统本身的惯性影响,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从而获得发展。
确定变革目标,定义成功标尺
变革的初衷就是解决问题,实现企业发展目标。具体做法是企业每年定期组织战略研讨会,通过管理层基于共同使命愿景下的内外部洞察,来研判组织未来的业务方向、调整变革目标。既然是目标,那一定是可衡量的,所以企业在研判未来方向后,要设定可衡量的成功标尺。通常来说,衡量组织变革是否成功的标尺比较量化的指标就是“人效”,即人均销售额或人均净利润。如果“人效”指标在组织变革前后变化趋势不断向好,说明组织变革效果应该不错;如果“人效”指标的趋势没变或者变差,说明组织变革效果不太好。设定好了这个成功标尺就可以对其进行分解,调整具体的业务目标,例如:各业务板块的比例是如何?新签合同额是多少?营业收入又是多少?具体要进入哪些城市?各城市间的新签合同额又是多少。只有计划看得见且可衡量的业绩目标,才能最终实现预期的变革效果。
3.建立变革组织,匹配变革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
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基石,而成立变革小组、建立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变革正规化和成功的保障。比如,国家要对重大经济决策、经济问题和建设项目的施行进行决策,为了建立论证制和责任制,防止决策的随意性,成立了决策咨询委员会、专家评审制度,举行决策听证会,确立先评估后决策的工作程序等,这些就是为了确保有效、正确地推进工作。
对于企业来说,变革之初成立变革小组或变革委员会极为重要,其职能是对变革目标、方向和举措做出决策并坚定支持、推进,为企业转型和变革保驾护航。成员通常由企业的最高领导者、核心骨干和变革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者组成,因为他们必须具备敢于为企业的发展披荆斩棘的要素,有利于支撑变革的成功。
4.预判内外部的变革障碍,制定可操作的变革计划
企业进行变革,先要对内外部有可能存在哪些变革障碍进行预判,从而制定可操作性的变革计划。
从外部来看,通常是行业环境或政策因素,对变革有所阻碍。例如,现在建筑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,国家层面提出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,行业层面坚持创新发展、健康发展,加快建筑业推进高质量发展。然而有些企业仍然追求“高周转,低成本”的建造,而不顾品质,这就会成为企业变革中“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从内部来看,变革存在障碍。比如,公司内部老员工的反对、变革触动某些人的利益等。因此,企业要制定针对性的方案。在做组织变革前,管理者要做组织准备度调查,提前与可能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沟通、摸底,提前设置好弥补利益受损人的方案。
5.分步实施变革,评估、激励阶段性变革成果
变革的本质,是通过一系列方法、工具实现企业发展目标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企业要将变革措施分阶段进行、动态调整。同时,对阶段性的变革成果,也要进行评估,并且及时激励,为下一阶段变革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。假如,一个100亿规模的二级建筑企业想通过多元化转型,肯定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,首先得迈过300-500亿这个坎。这一阶段的变革措施,企业要考虑顶层集团的发展方向,角色上要向战略运营转变;投资方面,考虑城市布局,进入哪些城市,深耕哪些;内部管理体系,考虑经营责任下放,资产结构调整等等。只有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必要的变革,才具备多元化的条件。
企业变革,非一日之功,管理模式也非一成不变。企业管理者应当综合评估自身的管理环境和人力资源水平,以此制定变革计划,并逐步推行,方能实现变革的目标和效果。
来源:建筑前沿